邻里共当家 自治显温情
邻里共当家 自治显温情
——清泉社区无物业小区邻里自治记
“以前小区公共区域环境差、道路破损,现在干净整洁,邻里关系也更亲了!”谈及小区的变化,小区的吴叔满脸笑意。辖区内老旧无物业小区多,户数少、老人多等问题日益凸显。清泉社区积极探索无物业小区自治模式,在社区党委的带领下整合各方资源,引导小区居民进行自治自管,破解了管理难题,让昔日“无人管 ”的小区焕发新活力,成为居民心中温暖的家园。
一、选优配强“当家人” 激活自治内升力
通过选取楼栋长、单元长、热心人担起“五员”角色,负责文明宣传、安全监督、卫生监督等工作,动态掌握住户情况,架沟通桥梁。他们在小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,带领居民清扫楼道、热心人发挥各自特长,无偿维修公共设施等,有限提升了小区治理效能。
二、成立小区业委会(物管会) 筑牢自治“主心骨”
无物业小区均已成立业委会或物管会,作为小区自治的核心组织,承担起管理与监督职责。它们在日常运作中及时发现小区存在的问题,组织居民共同协商解决方案,在小区管理、环境改善、矛盾协调等关键领域发挥主导作用。尤其在关乎小区环境整洁与日常运转的垃圾清运费用收取工作上,业委会或物管会成员主动担当,利用休息时间逐户走访,细致讲解费用用途与收取标准,有力推动收费工作落地,为维护小区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筑牢了组织基础。
三、组建“红色蜂巢”服务队 补齐服务空白聚合力
社区党组织牵头,组建由党员、退休人员、热心人、包联单位组成的“红色蜂巢”志愿服务队,并联合辖区单位党组织、包联单位,定期开展环境整治活动,以此填补无物业小区的服务空白。活动日里,志愿者们准时集结,携带扫帚、夹子、垃圾袋等工具,分工协作清理车棚杂物、捡拾绿化带垃圾。今年以来,已开展15次志愿服务清扫活动,这些行动不仅改善了无物业小区的环境面貌,更凝聚起邻里共建美好家园的向心力。
四、畅通民情联络网 当好居民“贴心人”
社区包片主任与网格员积极履行职责,一方面及时传达各项政策、通知和活动信息,确保居民能及时了解并参与;另一方面深入了解居民需求和意见,聚焦居民最关心的问题开展工作。社区工作人员始终将打通服务居民“最后一公里”放在心上,用心做好政策信息的“传声筒”和民情民意的“收集员”。通过入户张贴公告、居民微信群推送、入户走访等多种方式,把最新惠民政策、社区活动安排、重要通知等送到每位居民身边,保障大家应知尽知、应享尽享。
五、居民自治显担当,暖心善举焕新颜
师范小区建成三十余年,部分楼栋标识因长期风吹日晒出现褪色、破损,既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,也影响小区美观。热心居民曹玉峰主动担起制作标识的责任,自掏腰包购置材料、设计样式,从喷绘数字到检查效果,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,亲手完成4栋楼的标识喷绘,用小小的举动解决了大问题。
华健小区的王永平同样积极投身自治管理。2024年末一场大雪致出行受阻,小区通向马路的道路较宽,社区与热心居民仅靠雪铲、铁锹只能铲出一条窄路。王永平下班得知情况后,毫不犹豫开着自家铲车加入除雪队伍,让出行道路迅速变得宽敞通畅。
在自治模式下,诸如此类的温暖事迹还有许多。居民们主动参与小区建设,用点滴善举和担当,让家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六、自治暖心聚情谊 家园共绘幸福图
无物业小区的自治模式,不仅让居住环境得到改善,更有效拉近了邻里间的距离。小区内常组织健康义诊、传统节日庆祝文艺演出等活动,居民在互动中加深了解、增进感情。对于独居老人、困难家庭,大家主动伸出援手、有求必应。石油库小区的王奶奶,她独自居住且腿脚不便,热心居民与志愿者便带着关怀上门,为她打扫屋子、擦洗油烟机,用爱心行动送去贴心关爱,让小区处处充满温情。
如今,在“邻里共当家”的自治模式下,无物业小区的每位居民都是家园建设的参与者,共同投身自治管理,真正实现了“我的家园我做主”。这一模式不仅成功破解了小区管理难题,更凝聚了浓厚的邻里情谊,让家园成为居民心中最温暖的港湾。
(师范小区热心居民楼栋标识喷绘)
(热心居民与志愿者为石油库独居老人打扫卫生)
(包联单位进行无物业小区志愿清扫服务)
(清泉社区在无物业小区文艺活动演出)
(清泉社区在无物业小区开展健康义诊活动)
(鸿源风景小区业委会成员与社区工作人员召开会议)